小笼灌汤包子是开封三大名吃之一。它皮薄透明,不漏汤水,用筷子夹起来像盏灯笼,放在碟子中像朵菊花,看着悦目舒心,食欲大振;吃着味道鲜美,爽口不腻。因此,别名灯笼菊。凡到过开封的游客,都要去第一楼品尝一下灯笼菊。
民国初年,有个姓黄的小伙,不堪忍受土财主的盘剥,从乡下逃到开封,在商贾云集的山货店街街口搭了个席棚,靠卖大肉包子度日。他为人忠厚,做出的包子个大馅多,味道可口,薄利多销,生意越做越兴旺。三年过去,他手头积攒了几个钱,娶媳妇、招徒弟、租门面,前点后做,打响了“黄家包子”的招牌,人称小黄掌柜。
一天,他过去扛长工的东家土财主逛开封,听了黄家包子的名声也来品尝。一看顾客盈门,大把大把的钞票像流水一样装进腰包,不禁馋得眼中冒火,嘴角直淌哈喇子。他心里很不服气:“姓黄的小子一脑袋高粱花子能赚大钱,我咋不能?”主意一定,回家便把房屋和田地变卖一空,特地在小黄掌柜隔壁买了几间房子,重新翻盖成两层古香古色的楼房,命名为“天下第一楼”,专门经营大肉包子,跟过去的伙计唱对台戏。
黄家小店铺怎敌得过“天下第一楼”,生意全被土财主抢走了。黄妻忧心忡忡地劝解丈夫:“人家财大气粗,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?他在开封,咱迁郑州,哪里的黄土不埋人!”
说干就干,小黄掌柜和徒弟一起呕心沥血,研究改进包子质量,从配方到选料都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。还把大蒸笼改成小蒸笼,笼箅用松枝垫底,一上火清香扑鼻。俗话说:“人叫人千声不语,货叫人点首自来。”黄家包子铺又把大把的顾客吸引过来。
土财主见势不妙,便挖空心思,花言巧语,重金利诱,把小黄掌柜的徒弟挖了过来,也掌握了小笼包子的配方和操作方法,第一楼又占了上风。
小黄掌柜毫不气馁,和妻子一起日夜钻研,继续改进,在和面上下了很大功夫。蒸出包子皮薄如纸,用筷子拎起来,可以清清楚楚看出里分三层,上面是空气,中间是汤汁,下面是肉馅。并且扬言如果包子洒出一星半点汤汁,免费招待。这下子轰动了古城,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品尝这种水晶包子。黄家夫妇还研究顾客心理,客人进店先奉送一壶香茶,当着客人的面现包现蒸。待茶水把客人的肠胃冲洗干净,有了饥饿的感觉,再把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子端上,味道更加妙不可言。
“诚招天下客”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,弱者战了强敌。小店铺生意兴隆,大店堂门可罗雀。土财主眼睁睁着买卖清淡,坐吃山空,束手无策。他最后走投无路,只得甘拜下风,把第一楼盘让给了小黄掌柜。黄家夫妇如虎添翼,很快使开封第一楼的小笼灌汤包子名扬四海,驰誉中州。